托海爾:地方與經驗研究室
  • Home
  • 關於托海爾
    • 討海人團隊
  • 最新公告
  • 觀點View&Sight
    • 主題企劃 >
      • 長路 沒有指南
      • 身體 地圖
      • 複雜的 終極目標
      • 離家 太遠
      • 長腳大象 與他背上的王國
      • 重構 傳統
      • 窺探他人的 成長遊戲
      • 重組 人工蝴蝶
      • 陽光 棄站
    • 類型評論 >
      • 文學評論 >
        • 投針實驗與逝去的武林——讀羅貝托・博拉紐《狂野追尋》
        • 身體工作者
        • 敲打內裡的回音——讀馬可斯.塞基《異能時代》
        • ​重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與 米蘭昆德拉「誤解辭典」
        • 詩意的展房
        • 重新成為 異鄉人 ——讀鄧湘漪《流亡日日》
        • 兇猛的 童年
        • 執念與拼圖——小冰是不是寫詩超快速的超現實主義詩人?
        • 時間中的一首歌:科幻小說中的廢棄物種階級
      • 時事評論 >
        • 時代異動下的〈綠島變奏曲〉
        • 想要觸碰妳的核,勝於妳的殼
        • 催生智慧的方式——學思達國文教師的挑戰與回應
        • 無處可逃的人生
        • 空間,一種語言——失語的溝仔尾
        • 乩身老爸 觀音老媽
        • 在貧窮童年的窺探中,遇見更多觀看的可能
        • 生態的另一種可能:環境型態的多元重組
        • 遺忘的樂園
      • 影像評論 >
        • 公路 沒有盡頭——鍾孟宏眼底的臺灣:《一路順風》
        • 青春的鳴哨
        • 意外?抑或本意——《超時空要愛》中的關公
        • 結束,就是我的 開始:關於安哲羅普羅斯的《鸛鳥踟躕》
        • 《三國之見龍卸甲》的悲劇英雄與「卸甲」
        • 記我與(TAI)身體(劇場)的心得
        • 老闆轉大人:電影、小說《侏儸紀公園》的哈蒙德
        • 《明日邊界》的戲謔死亡
        • 歸來已非當初——​活屍題材電影中的「前」女友
  • 主題講座
    • 三月主題:時/空的在地轉譯 >
      • 壯舉·浪遊·不可見的田野──試談台灣海洋文學的在地實踐
      • 紙上漫遊──旅情推理的魅力與地域文化意象傳播
      • 相隔近一千八百年的「歷史」碰撞──港片《超時空要愛》(1998)與三國ê
      • 被恐懼的鄉土與城市——當代台灣大眾文學中的玄異與恐怖敘事
    • 四月主題:神話傳說的創造與再創造 >
      • 神話傳說的追尋與失落:臺灣原住民樂園神話呈現的原始渴望
      • 神話傳說的再詮釋:論奇幻作品中的古老元素
      • 奇談就在你身邊:當代神話與新傳說的創造
      • 神話傳說的沃土:經驗與想像
    • 五月主題:土地經驗與認同 >
      • 地方·經驗·小人物:五味屋的五味雜陳
      • 在地青年文化觀察:旅行X工作X學習
      • before I Leaf 「葉宿邂逅前」
      • 「又愛又恨,就是最愛」——個人花蓮學的寫作實踐
      • 我們都是花蓮的「討海人」:土地經驗與認同 青年座談
    • 六月主題:搖滾樂的在地經驗 >
      • 舶來的搖滾怎樣在地生根
      • 淺談台灣搖滾樂的發展史
      • 吉他英雄的面具:搖滾樂的視覺傳播
    • 九至十月主題:日常 vs 觀光 >
      • 我的日常想像:豐田生活裡的「正港」空間
      • 「1/1440」——日常敘事的可能性
      • 我與阿嬤的日常對話
      • 變遷中的城市:城市、觀光、正港性
      • 玉里璞石藝術館小廣報發布暨座談會
    • 十一至十二月主題:請勿攜帶… >
      • 請勿攜帶「基模子」
      • 在我們離開書店以前,請攜帶閱讀時光
      • 請勿攜帶有色眼鏡? ​性別、種族與機場安檢
      • 貓貓狗狗同樂會,請攜帶零食罐罐—— ​花東原創生活誌採訪分享
    • 一月主題:進書店,帶走一本書 >
      • 進書店,買一本屬於你的拉拉故事回家
      • 生活的智慧提案
      • 如果這都不算愛——情愛欲望的一百萬種模樣
    • 三月主題:在場
  • 影音專區
  • 友善連結
  • 聯絡我們

陽光 棄站

圖片

陽光 棄站

曹馭博 策畫

​以「記憶追尋」為發想,探討當逝去的人事物再度歸來,那追與不追之間的掙扎與後續的行動;到底人在面對記憶時,該怎麼要去處理背後的情感呢?

當人們面對逝去之物時,究竟要讓它重回時間的急流中,還是讓它靜靜待在那永恆的寧靜裡呢?

而逝去之物就好像陽光中廢棄的公車站,時間(公車)再也不會經過此地,倘若我們是一位旅人、一位書寫者,路過此地時,究竟要選擇修繕它的歷史,還是靜靜看著這成為永恆的破敗?


​

時間中的一首歌
科幻小說中的廢棄物種階級

吳東翰
科幻小說常被視為通俗文本,但這些文學作品卻常常隱藏著嚴肅的命題,尤其是「階級」:《科學怪人》(Frankenstein,1818)裡怪物被科學家拋棄,無法融入人類社會;《時光機器》(The Time Machine,1895)中預示公元802701年人類演化成兩類:住在地面嬌貴柔弱的Eloi人,以及生活於地底多毛如猴的Morlock人,後者提供前者日用品,被認為是諷刺了當時的資本家與勞工階級的關係;《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2005)主角們長大離校後發現原來世界偌大,他們不過是複製人,被創造的目的是器官捐贈,最後將犧牲於手術之中。這些故事裡面,不斷地揭示社會如何建構出一種分類系統,將人類分成高級與低階、正常與怪異,並分別賦予不同身份價值與地位。這些小說成為弱勢少數族群的寓言,啓發了對於人性的重要認知。

《別讓我走》中主角凱西始曾遺失一卷喜歡的卡帶,好友露絲和湯米前後各找了一卷卡帶送還她,即使卡帶不一定是原來的那卷(露絲送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曲目),但凱西始終保存著,這些禮物連同最後幾年她們的學校生活,即使那充滿磨擦,卻成為比原來的卡帶更珍貴的東西。面對逝去的過往,凱西透過勇氣努力復原它的方式,乃是透過記憶,以及象徵人性特質的藝術畫,這些是時間中永恆的一首歌。

《銀翼殺手》(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1968)時間設定在2021年,與我們相距不遠。這個故事有兩條主線,比起主角瑞克(Rick)討伐仿生人的賞金獵人故事,較少人專注在伊西多爾(Isidore)的生活。「世界終戰」後,地球基本上瀰漫輻射塵,眾生面對退化的威脅,趕緊移民火星,而就是那個受到基因污染只好隔離於社會的殘存地球人,這樣的人被稱為「特殊份子」,或者難聽一點:「雞頭人」。這些特殊份子就像一種違禁生物,被排除在人類歷史之外,它們不能正常生育,對「人類」純正血統構成威脅,階級的界限嚴明。

《銀翼殺手》中的「仿生人」(android)羨慕並模仿人類,「雞頭人」渴望回歸正常人,那麼當這兩種邊緣的生命型態相遇呢?雞頭人伊西多爾崇拜仿生人,因為他們足以通過智力測驗。而仿生人怎麼看待伊西多爾呢?伊西多爾仍是社會無用的渣滓,但至少他們在地球的存在是合法的,就這一層意義上,仿生人的地位就不言自明了。

《銀翼殺手》的主調是陰鬱的,主角瑞克殺手的一天幾乎耗盡力氣,而妻子始終與他同床異夢。在特殊份子伊西多爾的這邊,卻在仿生人的投靠下,曾經出現一個短暫的酷兒邊緣家庭:

特殊份子伊西多爾向新來的普莉絲介紹這棟公寓:「『這些都不能用了。』伊西多爾說。他一眼就看出來,椅子、地毯、桌子,一件件腐爛殆盡。它們是時間暴力的受害者,是被遺棄的犧牲品,彼此互相爛成一團。」而伊西多爾進一步說明普莉絲不可能獨自完成搜刮其他屋子傢俱的的任務,根據他的親身經驗:「我試過一次。結果我兩手空空直接回家,躲回自己的地方。那些無人空屋裡……成千上萬戶,滿是前人的私人物品,家族合照啦,衣服啦。死掉的人什麼也帶不走,移民的人什麼也不想帶走。除了我那戶住家之外,這棟大樓徹底變廢渣了。」面對滿地財貨,他不能僅視之為遍地金銀,反而是滿地廢物:曾經被人賦予價值的廢物。這個細節太棒了,而你怎麼能夠說,有這樣感想的伊西多爾是一個情感鈍化、沒有知覺、沒有人情的特殊份子呢?

酷兒理論與賽伯格觀點使得我們可以重新看待《銀翼殺手》裡的邊緣角色。性少數族群一向被視為「不自然」,甚至透過變性手術,性別可以非常「人工」。仿生人是血肉與機器大腦的組合,而雞頭人伊西多爾除了早被視為怪胎,更是吸收輻射塵、擁有畸形基因的個體,它(他)們看起來都不太純粹。這兩種在前進科技下的被廢棄的邊緣人住在一起共組家庭,即使他們對於自己的生命仍自卑低落、感覺倒退,卻短暫地逾越了人與機器人的分類,組成同一陣線。

被廢棄的伊西多爾,以及他所看見的被廢棄的公寓、將被廢棄的仿生人,即使《銀翼殺手》充滿灰色的基調,卻也是一股銀色的,閃耀照亮著人性溫情與希望的時間中的一首歌。

遺忘的樂園
張愛
空間的定義需要透過人的記憶去拼湊,但記憶會衰退、或是被時光竄改,和廢棄的空間一起成為殘垣斷壁。失去情感連結的環境雖破敗,卻充滿神秘感,有一群喜愛冒險的網友在網路上建立了相關的社團,互相交流「逛廢墟」的照片,社團發文規則中明文禁止暴露廢墟地點以及進入方式,以保有該地的神秘價值,同時保護廢墟原樣。

在為數眾多的貼文底下總能見到網友們熱烈地討論照片裡的物品或是景象,透過一點一點線索堆疊,交織出廢墟的故事,偶有同樣逛過該地的網友像是交換密語一樣的留言,使人更加好奇照片的所在地。這類型的探險無疑是一種重譯的過程,觀者藉物品添加想像,重構一個過去的故事,尤其具有時代意義的建物或是物件,更是激起這些廢墟迷的蒐集慾,想把相關的廢棄地點一次蒐集完畢。

位於花蓮縣秀林鄉的東方夏威夷樂園占地二十多公頃,是花蓮人人知曉的一處地標,但這個樂園,早在民國九十四年的龍王颱風後邁入歷史,歇業超過十年,內部的遊樂設施已成廢墟。上網搜尋關於東方夏威夷的資料,頁面上記載著永久停業的資訊,官方網站也已經關閉,只能偶在逛廢社團裡看到它的吉光片羽。

其實這片土地原屬於花蓮縣秀林鄉公所,租借給業者後想藉著遊樂園來推動觀光發展,但來客數不如預期,再加上颱風侵襲,建物損壞,導致業者歇業又多次拖欠租金,原本該是充滿歡笑的遊樂場成為官司和財務糾紛的主角,在一來一往之間被棄置。直到去年的二月,因為加入角逐台灣原民博物館的選址行列,曾一度見章於媒體上,但在角逐失利後就又再度沉寂於荒野之中。

在台灣的廢棄樂園中,這樣的案例其實不少,像是位於桃園大溪的亞洲樂園,於八零年代停止營業後就無人看管,雖位於觀光人數比例偏高的石門水庫公園中,卻仍閒置了二十多年,期間也曾傳出要改建成Hello Kitty樂園,但最終也和東方夏威夷一樣不了了之,一直到前兩年,才由北水局重新整頓腹地,將荒蕪的棄地還原成公園和健走步道。

綜觀近二十年來台灣各種樂園的景況,幾乎無一不指向衰頹,這些代表著娛樂的空間,很快的就被更厲害、更新穎的遊樂方式取代,人們追求刺激和感官的速度不曾稍減,但被開發過後的山林卻難以再復原,時光像一列飛車,載著人們在樂園裡創造出的短暫美好回憶向未來駛去,而樂園裡的雲霄飛車永遠只能返回原地,盡責地帶給越來越稀少的遊客能被複習的歡樂。

唯一一座命運不那麼慘淡的樂園是如今仍正營業中的台北市兒童新樂園(舊名為兒童育樂中心),從日治時期營業至今,這座公營樂園的收費始終低廉,和其他爭奇鬥艷門票高價位的樂園定價不同,定位也不同,園區內提供的設施不是「全台最刺激」,劇場表演也非「知名國際」,但卻仍是許多人心中的第一名。正因減少了遊樂設備的比拚,沒有營利壓力的樂園不會吸引到追求感官經驗的年輕人,只有小孩子初入世界看什麼都新奇的快樂與歡笑,而那些幼時快樂的回憶過於清晰,成年以後再無法重現,也無法仿造。

樂園初始的意義是一個充滿歡愉的空間,但其實快樂的回憶無法量產,所謂的樂園,只是提供一個場所,陪伴人們調配時間與親友相處的心意。失去意義的空間終將失去人群,打著樂園名號的營利場所,也許能在短期之內達到吸引他人目光的效果,卻很難永久的持續下去,最終只能埋沒在荒煙蔓草之間。但因為廢墟而開啟的其他傳說,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

歸來已非當初
活屍題材電影中的「前」女友
陳俊偉
活屍,是近代電影非常受歡迎的題材。

倘若根據活屍移動的速度,可以分成快、慢兩類型:慢的活屍,例如《惡靈古堡》(2002年)、《活人牲吃》(2004年)、《活死人之廁》(2014年),乃甚至於影集《陰屍路》系列(2010年-)。這類型的活屍,整體的殺傷力並不強大,甚至於《陰屍路》中能長期存活的「戰士」們開始將活屍當成「武器」以攻擊、防範敵人。因此,相對應的要出現讓活屍較具表現的舞台,例如密閉空間就是首選,《惡靈古堡》在地下基地,《活人牲吃》在酒吧,《活死人之廁》則直接在廁所進行小城堡攻防戰。又或者是數量驚人,光是那「屍」海戰術就時常讓人感到挫折、無力。快的活屍,近代最經典的應該是《末日之戰》(2013年)中活屍的速度根本是群奧運短跑選手,《28天毀滅倒數》(2002年)、《屍樂園》(2009年)、《僵屍小屁孩》(2014年)、最近很受台灣人喜愛的韓國電影《屍速列車》(2016年)中的活屍都有相當的移動速度;電影《惡靈古堡》系列隨著續集不斷上映,活屍不僅外型逐漸千奇百怪,能飛天入地、無間無催、全力衝刺。這類型的活屍,即使不是在密閉空間、即使僅有少數數量,也足以構成強大的威脅。

另外,倘若根據智慧之有、無進行簡單的區分,前引電影、影集中的活屍主要都是屬於缺乏智慧的類型,大部份觀眾也比較習慣缺乏智慧的活屍。可是亦不乏逐漸有智慧、乃至於智慧與一般人無異的活屍出現。例如《僵屍哪有這麼帥》(2013年)、《我的僵屍女友》(2014年)、《活埋前女友》(2014年)、《帶來末日的女孩》(2017年)。這確實是一條能「活化」活屍題材的道路。倘若活屍不再是沒有智慧,就有了可以跟一般人互動的可能性,過程正演繹著各個電影所欲表達的主題;因此,倘若採用有智慧的活屍,這類電影的重點應當不是聚焦在可以帶來多少驚嚇指數。

對象倘若是無智慧的僵屍,容或角色們一開始下殺手還會有所猶豫。例如《惡靈古堡》中一開始還以為活屍是存活的一般人,還給予合理的槍殺流程;影集《陰屍路》中男主角瑞克剛從醫院走出來後,對於活屍的存在充滿著困惑,也還不能馬上痛下殺手。可是當角色們意識到活屍純粹只是使用人類軀殼的噬血怪物後,就下手毫不留情;即使面對的是逝去親友,一陣猶豫之後還是下手居多。相對的,倘若眼前的活屍還保有生前的記憶,角色們的反應就不僅僅只是如此,以至於造成的殺傷力亦不小。例如《我的僵屍女友》,雖然也有些驚嚇片段,可是電影明顯在說明一個觀念:與其念念不忘逝去的人、事、物,不如展望未來、珍惜身邊僅有。另一部《活埋前女友》,雖然女朋友生前的關係與男主角較為緊張,基本還可算是類似的主題。以下使用這兩部電影稍事評論。

《我的僵屍女友》(Life After Beth)的劇情一開始就說了貝絲獨自踏青時遭到毒蛇咬中而逝世,男主角札克悲痛不已,而且相當自責沒有多陪伴貝絲從事她喜歡的休閒。可是當札克被失去摯愛折磨得不能自己,本應同樣悲傷的貝絲父母那邊卻流露著一絲詭異。札克發現,原來女友貝絲並沒有「死」,她又回來了。這讓幾近崩潰的札克以為找到了救贖,開始重溫與貝絲之間的愛,即使過程觀眾們還是可以感受到札克有點自私,理性上應當先弄清楚「復活」的原因,並且仔細觀察貝絲的變化。之後兩人繼續交往的過程,札克開始感受到貝絲出現了些不對勁,可是又說不上來,只能慢慢觀察,包含身體潰爛、情緒不穩、力大無窮、閣樓上塗泥巴等怪異行徑。之後,「復活」的人越來越多,包含郵差、餐廳廚師、餐廳找零櫃檯人員,可是這些人雖然表面上還在工作,卻已經無法把工作做好,所謂「屍」之毫釐則差之千里,或者亂寄信、亂找錢等等……在一種詭譎的氣氛中、在極度不協調又看似一般日常的生活中,逐漸失控。札克在這個過程裡面,漸漸發現了一切不對勁,眼前的這位貝絲已經不是當初摯愛的貝絲了。之後貝絲整個「活屍」化,先是咬死了父親,然後又咬傷了母親,最後被綁在烤箱上,這裡可以看出貝絲父母的私心其實跟當初札克是很接近的。札克於是下定決心了結這一切,帶著背著烤箱的貝絲去健行,在跟貝絲表達自己的愛意與不捨後,一槍了結了貝絲,烤箱滾下山坡,連著散落的屍塊。在整個活屍事件告一個段落後,札克的母親帶著札克,以及一位想要搓和給札克的女性,暗示了未來還是要好好的走下去。

《我的僵屍女友》整部電影充滿著惡搞風與黑色幽默,可是再進一層解讀,這種渴望過去回來、忘了要展望未來,不正是人們常見的心理狀態嗎?電影於是安排了一個隱喻──好吧!就讓過去的回來,人們才可以發現,就算真的回來了,已經不是當初的人、事、物了,甚至於可能引發一場大災難;人們身邊其實有更值得現在要關心的,不要永遠活在過去,傷害了自己也錯過了未來。不同於《我的僵屍女友》訴諸比較純粹的愛情、親情,過程觀眾要自行體會箇中人與人之間糾結的種種關係,種種難捨難離,到最後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活埋前女友》(Burying the Ex)就如同片名,男主角麥克斯已經打算與女友艾芙琳分手了,原因是艾芙琳對於健康生活的狂熱壓迫得麥克斯喘不過去。只是在正式分手前,艾芙琳就遭到突如其來的死亡車禍。因此,當艾芙琳與活屍之姿歸來,對於麥克斯的壓迫感是更直接、明顯的。因而整部電影就更聚焦在「前女友」的壓迫議題上,反倒不似《我的僵屍女友》那樣讓讀者可以較多的聯想與回味。
​
活屍,這個題材,歷久彌新,未來也不斷發展。除了接近於一般鬼怪的驚嚇感,更值得觀眾仔細品味的是人性。包含活屍世界裡人與人的互動、人與活屍的互動,都可能都會牽扯到我們關心的諸種事關物種延續、人生意義的種種議題。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Home
  • 關於托海爾
    • 討海人團隊
  • 最新公告
  • 觀點View&Sight
    • 主題企劃 >
      • 長路 沒有指南
      • 身體 地圖
      • 複雜的 終極目標
      • 離家 太遠
      • 長腳大象 與他背上的王國
      • 重構 傳統
      • 窺探他人的 成長遊戲
      • 重組 人工蝴蝶
      • 陽光 棄站
    • 類型評論 >
      • 文學評論 >
        • 投針實驗與逝去的武林——讀羅貝托・博拉紐《狂野追尋》
        • 身體工作者
        • 敲打內裡的回音——讀馬可斯.塞基《異能時代》
        • ​重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與 米蘭昆德拉「誤解辭典」
        • 詩意的展房
        • 重新成為 異鄉人 ——讀鄧湘漪《流亡日日》
        • 兇猛的 童年
        • 執念與拼圖——小冰是不是寫詩超快速的超現實主義詩人?
        • 時間中的一首歌:科幻小說中的廢棄物種階級
      • 時事評論 >
        • 時代異動下的〈綠島變奏曲〉
        • 想要觸碰妳的核,勝於妳的殼
        • 催生智慧的方式——學思達國文教師的挑戰與回應
        • 無處可逃的人生
        • 空間,一種語言——失語的溝仔尾
        • 乩身老爸 觀音老媽
        • 在貧窮童年的窺探中,遇見更多觀看的可能
        • 生態的另一種可能:環境型態的多元重組
        • 遺忘的樂園
      • 影像評論 >
        • 公路 沒有盡頭——鍾孟宏眼底的臺灣:《一路順風》
        • 青春的鳴哨
        • 意外?抑或本意——《超時空要愛》中的關公
        • 結束,就是我的 開始:關於安哲羅普羅斯的《鸛鳥踟躕》
        • 《三國之見龍卸甲》的悲劇英雄與「卸甲」
        • 記我與(TAI)身體(劇場)的心得
        • 老闆轉大人:電影、小說《侏儸紀公園》的哈蒙德
        • 《明日邊界》的戲謔死亡
        • 歸來已非當初——​活屍題材電影中的「前」女友
  • 主題講座
    • 三月主題:時/空的在地轉譯 >
      • 壯舉·浪遊·不可見的田野──試談台灣海洋文學的在地實踐
      • 紙上漫遊──旅情推理的魅力與地域文化意象傳播
      • 相隔近一千八百年的「歷史」碰撞──港片《超時空要愛》(1998)與三國ê
      • 被恐懼的鄉土與城市——當代台灣大眾文學中的玄異與恐怖敘事
    • 四月主題:神話傳說的創造與再創造 >
      • 神話傳說的追尋與失落:臺灣原住民樂園神話呈現的原始渴望
      • 神話傳說的再詮釋:論奇幻作品中的古老元素
      • 奇談就在你身邊:當代神話與新傳說的創造
      • 神話傳說的沃土:經驗與想像
    • 五月主題:土地經驗與認同 >
      • 地方·經驗·小人物:五味屋的五味雜陳
      • 在地青年文化觀察:旅行X工作X學習
      • before I Leaf 「葉宿邂逅前」
      • 「又愛又恨,就是最愛」——個人花蓮學的寫作實踐
      • 我們都是花蓮的「討海人」:土地經驗與認同 青年座談
    • 六月主題:搖滾樂的在地經驗 >
      • 舶來的搖滾怎樣在地生根
      • 淺談台灣搖滾樂的發展史
      • 吉他英雄的面具:搖滾樂的視覺傳播
    • 九至十月主題:日常 vs 觀光 >
      • 我的日常想像:豐田生活裡的「正港」空間
      • 「1/1440」——日常敘事的可能性
      • 我與阿嬤的日常對話
      • 變遷中的城市:城市、觀光、正港性
      • 玉里璞石藝術館小廣報發布暨座談會
    • 十一至十二月主題:請勿攜帶… >
      • 請勿攜帶「基模子」
      • 在我們離開書店以前,請攜帶閱讀時光
      • 請勿攜帶有色眼鏡? ​性別、種族與機場安檢
      • 貓貓狗狗同樂會,請攜帶零食罐罐—— ​花東原創生活誌採訪分享
    • 一月主題:進書店,帶走一本書 >
      • 進書店,買一本屬於你的拉拉故事回家
      • 生活的智慧提案
      • 如果這都不算愛——情愛欲望的一百萬種模樣
    • 三月主題:在場
  • 影音專區
  • 友善連結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