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海爾:地方與經驗研究室
  • Home
  • 關於托海爾
    • 討海人團隊
  • 最新公告
  • 觀點View&Sight
    • 主題企劃 >
      • 長路 沒有指南
      • 身體 地圖
      • 複雜的 終極目標
      • 離家 太遠
      • 長腳大象 與他背上的王國
      • 重構 傳統
      • 窺探他人的 成長遊戲
      • 重組 人工蝴蝶
      • 陽光 棄站
    • 類型評論 >
      • 文學評論 >
        • 投針實驗與逝去的武林——讀羅貝托・博拉紐《狂野追尋》
        • 身體工作者
        • 敲打內裡的回音——讀馬可斯.塞基《異能時代》
        • ​重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與 米蘭昆德拉「誤解辭典」
        • 詩意的展房
        • 重新成為 異鄉人 ——讀鄧湘漪《流亡日日》
        • 兇猛的 童年
        • 執念與拼圖——小冰是不是寫詩超快速的超現實主義詩人?
        • 時間中的一首歌:科幻小說中的廢棄物種階級
      • 時事評論 >
        • 時代異動下的〈綠島變奏曲〉
        • 想要觸碰妳的核,勝於妳的殼
        • 催生智慧的方式——學思達國文教師的挑戰與回應
        • 無處可逃的人生
        • 空間,一種語言——失語的溝仔尾
        • 乩身老爸 觀音老媽
        • 在貧窮童年的窺探中,遇見更多觀看的可能
        • 生態的另一種可能:環境型態的多元重組
        • 遺忘的樂園
      • 影像評論 >
        • 公路 沒有盡頭——鍾孟宏眼底的臺灣:《一路順風》
        • 青春的鳴哨
        • 意外?抑或本意——《超時空要愛》中的關公
        • 結束,就是我的 開始:關於安哲羅普羅斯的《鸛鳥踟躕》
        • 《三國之見龍卸甲》的悲劇英雄與「卸甲」
        • 記我與(TAI)身體(劇場)的心得
        • 老闆轉大人:電影、小說《侏儸紀公園》的哈蒙德
        • 《明日邊界》的戲謔死亡
        • 歸來已非當初——​活屍題材電影中的「前」女友
  • 主題講座
    • 三月主題:時/空的在地轉譯 >
      • 壯舉·浪遊·不可見的田野──試談台灣海洋文學的在地實踐
      • 紙上漫遊──旅情推理的魅力與地域文化意象傳播
      • 相隔近一千八百年的「歷史」碰撞──港片《超時空要愛》(1998)與三國ê
      • 被恐懼的鄉土與城市——當代台灣大眾文學中的玄異與恐怖敘事
    • 四月主題:神話傳說的創造與再創造 >
      • 神話傳說的追尋與失落:臺灣原住民樂園神話呈現的原始渴望
      • 神話傳說的再詮釋:論奇幻作品中的古老元素
      • 奇談就在你身邊:當代神話與新傳說的創造
      • 神話傳說的沃土:經驗與想像
    • 五月主題:土地經驗與認同 >
      • 地方·經驗·小人物:五味屋的五味雜陳
      • 在地青年文化觀察:旅行X工作X學習
      • before I Leaf 「葉宿邂逅前」
      • 「又愛又恨,就是最愛」——個人花蓮學的寫作實踐
      • 我們都是花蓮的「討海人」:土地經驗與認同 青年座談
    • 六月主題:搖滾樂的在地經驗 >
      • 舶來的搖滾怎樣在地生根
      • 淺談台灣搖滾樂的發展史
      • 吉他英雄的面具:搖滾樂的視覺傳播
    • 九至十月主題:日常 vs 觀光 >
      • 我的日常想像:豐田生活裡的「正港」空間
      • 「1/1440」——日常敘事的可能性
      • 我與阿嬤的日常對話
      • 變遷中的城市:城市、觀光、正港性
      • 玉里璞石藝術館小廣報發布暨座談會
    • 十一至十二月主題:請勿攜帶… >
      • 請勿攜帶「基模子」
      • 在我們離開書店以前,請攜帶閱讀時光
      • 請勿攜帶有色眼鏡? ​性別、種族與機場安檢
      • 貓貓狗狗同樂會,請攜帶零食罐罐—— ​花東原創生活誌採訪分享
    • 一月主題:進書店,帶走一本書 >
      • 進書店,買一本屬於你的拉拉故事回家
      • 生活的智慧提案
      • 如果這都不算愛——情愛欲望的一百萬種模樣
    • 三月主題:在場
  • 影音專區
  • 友善連結
  • 聯絡我們

我的日常想像:
​豐田生活裡的「正港」空間

影音
圖片
圖片

​【關於講題】

這時候我才開始思考,花蓮是什麼?從最基本的本質--空間上面來談,我希望能夠先去探討花蓮的空間如何作用於我們這一代的青年,再去看到此刻的花蓮空間,如何被我們詮釋、使用,並且成為我們印象中的花蓮。我要強調的是,「花蓮」這兩個字的符碼,並不是一直以來的如此,而是不斷的變動,變動的當下,我想要與各位一起談論的事情是:我們如何建構「花蓮」。

——楊富民〈經驗與詮釋下的花蓮──成長與建構〉

楊富民是花蓮的孩子,出生於豐田、成長於豐田,他的實踐與倡議,遍及全花蓮的每個角落。

我們對於「地方感」的追根究柢,最終仍然需要回到他的日常生活和空間互動經驗的探索,9/23(六),歡迎大家一起來到楊富民長成的環境,體驗他的「正港」空間。
​

​
​【地點】

順泰旅店
花蓮縣壽豐鄉豐山村中山路215號
圖片
圖片
2017/09/23 托海爾 楊富民

​日常 Vs 觀光 I
​

富民今天在他的成長和生活空間,分享了他的日常經驗;他認為,所謂的正港空間,實際上就是日常儀式得以發生之所,這些空間與人們的情感產生關聯,進而讓人感到滿足、認同。
​
為什麼花蓮的孩子會時常想要「回來」?對富民來說,空間的熟悉感,或許就是答案。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Home
  • 關於托海爾
    • 討海人團隊
  • 最新公告
  • 觀點View&Sight
    • 主題企劃 >
      • 長路 沒有指南
      • 身體 地圖
      • 複雜的 終極目標
      • 離家 太遠
      • 長腳大象 與他背上的王國
      • 重構 傳統
      • 窺探他人的 成長遊戲
      • 重組 人工蝴蝶
      • 陽光 棄站
    • 類型評論 >
      • 文學評論 >
        • 投針實驗與逝去的武林——讀羅貝托・博拉紐《狂野追尋》
        • 身體工作者
        • 敲打內裡的回音——讀馬可斯.塞基《異能時代》
        • ​重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與 米蘭昆德拉「誤解辭典」
        • 詩意的展房
        • 重新成為 異鄉人 ——讀鄧湘漪《流亡日日》
        • 兇猛的 童年
        • 執念與拼圖——小冰是不是寫詩超快速的超現實主義詩人?
        • 時間中的一首歌:科幻小說中的廢棄物種階級
      • 時事評論 >
        • 時代異動下的〈綠島變奏曲〉
        • 想要觸碰妳的核,勝於妳的殼
        • 催生智慧的方式——學思達國文教師的挑戰與回應
        • 無處可逃的人生
        • 空間,一種語言——失語的溝仔尾
        • 乩身老爸 觀音老媽
        • 在貧窮童年的窺探中,遇見更多觀看的可能
        • 生態的另一種可能:環境型態的多元重組
        • 遺忘的樂園
      • 影像評論 >
        • 公路 沒有盡頭——鍾孟宏眼底的臺灣:《一路順風》
        • 青春的鳴哨
        • 意外?抑或本意——《超時空要愛》中的關公
        • 結束,就是我的 開始:關於安哲羅普羅斯的《鸛鳥踟躕》
        • 《三國之見龍卸甲》的悲劇英雄與「卸甲」
        • 記我與(TAI)身體(劇場)的心得
        • 老闆轉大人:電影、小說《侏儸紀公園》的哈蒙德
        • 《明日邊界》的戲謔死亡
        • 歸來已非當初——​活屍題材電影中的「前」女友
  • 主題講座
    • 三月主題:時/空的在地轉譯 >
      • 壯舉·浪遊·不可見的田野──試談台灣海洋文學的在地實踐
      • 紙上漫遊──旅情推理的魅力與地域文化意象傳播
      • 相隔近一千八百年的「歷史」碰撞──港片《超時空要愛》(1998)與三國ê
      • 被恐懼的鄉土與城市——當代台灣大眾文學中的玄異與恐怖敘事
    • 四月主題:神話傳說的創造與再創造 >
      • 神話傳說的追尋與失落:臺灣原住民樂園神話呈現的原始渴望
      • 神話傳說的再詮釋:論奇幻作品中的古老元素
      • 奇談就在你身邊:當代神話與新傳說的創造
      • 神話傳說的沃土:經驗與想像
    • 五月主題:土地經驗與認同 >
      • 地方·經驗·小人物:五味屋的五味雜陳
      • 在地青年文化觀察:旅行X工作X學習
      • before I Leaf 「葉宿邂逅前」
      • 「又愛又恨,就是最愛」——個人花蓮學的寫作實踐
      • 我們都是花蓮的「討海人」:土地經驗與認同 青年座談
    • 六月主題:搖滾樂的在地經驗 >
      • 舶來的搖滾怎樣在地生根
      • 淺談台灣搖滾樂的發展史
      • 吉他英雄的面具:搖滾樂的視覺傳播
    • 九至十月主題:日常 vs 觀光 >
      • 我的日常想像:豐田生活裡的「正港」空間
      • 「1/1440」——日常敘事的可能性
      • 我與阿嬤的日常對話
      • 變遷中的城市:城市、觀光、正港性
      • 玉里璞石藝術館小廣報發布暨座談會
    • 十一至十二月主題:請勿攜帶… >
      • 請勿攜帶「基模子」
      • 在我們離開書店以前,請攜帶閱讀時光
      • 請勿攜帶有色眼鏡? ​性別、種族與機場安檢
      • 貓貓狗狗同樂會,請攜帶零食罐罐—— ​花東原創生活誌採訪分享
    • 一月主題:進書店,帶走一本書 >
      • 進書店,買一本屬於你的拉拉故事回家
      • 生活的智慧提案
      • 如果這都不算愛——情愛欲望的一百萬種模樣
    • 三月主題:在場
  • 影音專區
  • 友善連結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