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海爾:地方與經驗研究室
Home
關於托海爾
討海人團隊
最新公告
觀點View&Sight
主題企劃
>
長路 沒有指南
身體 地圖
複雜的 終極目標
離家 太遠
長腳大象 與他背上的王國
重構 傳統
窺探他人的 成長遊戲
重組 人工蝴蝶
陽光 棄站
類型評論
>
文學評論
>
投針實驗與逝去的武林——讀羅貝托・博拉紐《狂野追尋》
身體工作者
敲打內裡的回音——讀馬可斯.塞基《異能時代》
重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與 米蘭昆德拉「誤解辭典」
詩意的展房
重新成為 異鄉人 ——讀鄧湘漪《流亡日日》
兇猛的 童年
執念與拼圖——小冰是不是寫詩超快速的超現實主義詩人?
時間中的一首歌:科幻小說中的廢棄物種階級
時事評論
>
時代異動下的〈綠島變奏曲〉
想要觸碰妳的核,勝於妳的殼
催生智慧的方式——學思達國文教師的挑戰與回應
無處可逃的人生
空間,一種語言——失語的溝仔尾
乩身老爸 觀音老媽
在貧窮童年的窺探中,遇見更多觀看的可能
生態的另一種可能:環境型態的多元重組
遺忘的樂園
影像評論
>
公路 沒有盡頭——鍾孟宏眼底的臺灣:《一路順風》
青春的鳴哨
意外?抑或本意——《超時空要愛》中的關公
結束,就是我的 開始:關於安哲羅普羅斯的《鸛鳥踟躕》
《三國之見龍卸甲》的悲劇英雄與「卸甲」
記我與(TAI)身體(劇場)的心得
老闆轉大人:電影、小說《侏儸紀公園》的哈蒙德
《明日邊界》的戲謔死亡
歸來已非當初——活屍題材電影中的「前」女友
主題講座
三月主題:時/空的在地轉譯
>
壯舉·浪遊·不可見的田野──試談台灣海洋文學的在地實踐
紙上漫遊──旅情推理的魅力與地域文化意象傳播
相隔近一千八百年的「歷史」碰撞──港片《超時空要愛》(1998)與三國ê
被恐懼的鄉土與城市——當代台灣大眾文學中的玄異與恐怖敘事
四月主題:神話傳說的創造與再創造
>
神話傳說的追尋與失落:臺灣原住民樂園神話呈現的原始渴望
神話傳說的再詮釋:論奇幻作品中的古老元素
奇談就在你身邊:當代神話與新傳說的創造
神話傳說的沃土:經驗與想像
五月主題:土地經驗與認同
>
地方·經驗·小人物:五味屋的五味雜陳
在地青年文化觀察:旅行X工作X學習
before I Leaf 「葉宿邂逅前」
「又愛又恨,就是最愛」——個人花蓮學的寫作實踐
我們都是花蓮的「討海人」:土地經驗與認同 青年座談
六月主題:搖滾樂的在地經驗
>
舶來的搖滾怎樣在地生根
淺談台灣搖滾樂的發展史
吉他英雄的面具:搖滾樂的視覺傳播
九至十月主題:日常 vs 觀光
>
我的日常想像:豐田生活裡的「正港」空間
「1/1440」——日常敘事的可能性
我與阿嬤的日常對話
變遷中的城市:城市、觀光、正港性
玉里璞石藝術館小廣報發布暨座談會
十一至十二月主題:請勿攜帶…
>
請勿攜帶「基模子」
在我們離開書店以前,請攜帶閱讀時光
請勿攜帶有色眼鏡? 性別、種族與機場安檢
貓貓狗狗同樂會,請攜帶零食罐罐—— 花東原創生活誌採訪分享
一月主題:進書店,帶走一本書
>
進書店,買一本屬於你的拉拉故事回家
生活的智慧提案
如果這都不算愛——情愛欲望的一百萬種模樣
三月主題:在場
影音專區
友善連結
聯絡我們
投針 實驗與逝去的武林
讀羅貝托・博拉紐《狂野追尋》
羅 士庭
1777
年,法國博物學家蒲豐( Buffon )提出了著名的「投針實驗」。一次宴席中,他鋪出了一張畫有數條等距平行線的白紙,接著請賓客將預備好的小針隨機地投擲紙上,蒲豐本人則在一旁記錄下針與平行線相交與否。摸不著頭緒賓客們依言照做了。宴會的最後,蒲豐宣布,根據方才的實驗,我們得出了圓周率的近似值,3.142。這是數學史上第一次不藉由幾何學而取徑機率論得出圓周率。理論上,只要投針的次數夠多,隨機程度夠高,我們就能越接近圓周率的「真相」。即便現今有了程式化方法藉由電腦模擬運算投針試驗,圓周率的下一位數,下一位數依然無法逆料,我們投下了無數隱形的針,但仍被困在「完整的圓」的想像中。
在閱讀《狂野追尋》的過程中,我不時想起蒲豐的實驗。智利像是根長長的針,落在南半球的緯線上,拉美人的命運無可避免地與之交錯。博拉紐 1953 年於智利中點的聖地牙哥出生, 1968 年舉家遷至墨西哥,輟學後,博拉紐成為了一名記者。 1973 年皮諾契政變前夕,自 1960 年代起便自詡為托洛斯基分子的博拉紐返回故鄉「協助發起革命」,卻被捕下獄。所幸兩名獄警是昔時同窗,八天後,博拉紐獲釋出獄,返回墨西哥,並於 1975 與馬力歐・聖地牙哥( Mario Santiago )一同發起了「現實以下主義」( Infrarrealismo )運動。這是拉丁美洲前仆後繼的文學結社中又一次無足輕重、旋生旋滅的小運動,《狂野追尋》的角色們便以此時此地為背景,向著有形無形的荒野展開了冒險。
《狂野追尋》的第一部是一位熟諳中世紀文學掌故和詩歌形式的惘惘青年加西亞・馬德羅的日記。他在一次詩歌課堂上結識了四處踢館的阿圖羅・貝拉諾以及烏利塞斯・利馬(這兩人便是博拉紐與聖地牙哥的化身),由是加入了名不見經傳的「內在寫實主義」社團,一段糾纏著文學與費洛蒙氣味的揚烈羅曼史於焉展開。日記止於1975年末,馬德羅與貝拉諾一行人出逃墨西哥北的索拉諾大沙漠,不知所終。
第二部則是四十餘人的口述片段,透過零碎線索,逐漸拼湊出了內在寫實主義者們此後二十年間的後話。佔全書約三分之二強的此部即名為「狂野追尋」(又譯「荒野偵探」),伴隨著內在寫實主義的消亡,貝拉諾和利馬隱約出現在與談者的對話中(奇妙的是,進行這連串訪問的究竟是誰呢?)。破碎而畸零的資訊難以完整拼湊出他們完整的生命軌跡,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們旅途的起點是尋找「第一代」的內在寫實主義擘辦者西莎莉亞・蒂娜赫蘿的下落。這位神秘的創辦者只留下了一期雜誌和一篇詩作,從此消失在索拉諾大沙漠中。貝拉諾和利馬執迷追尋著,不知不覺地也陷入了現實的漩渦。
最後一部則回到馬德羅的日記,記錄下了 1976 年間一行人在沙漠中的上下求索以及此後二十年一切無可逆料的發軔。
博學強記的博拉紐描寫出了拉丁美洲(甚至加上了自己的虛構)無光晦暗的一小塊斷代史。相較於墨西哥乃至世界詩壇光芒萬丈的帕茲(Octavio Paz),內在寫實主義的文學運動顯得徒勞,政治意圖亦屬可疑,似乎正如博拉紐於書中自嘲的「流氓無產主義:知識份子的童年症狀。」這群浪蕩者似乎無可失去也無所追求,生命中唯有文學與愛情(毋寧說是肉慾)。書中無處不在的眷舊與哀愁恰正勾勒出了一個逝去的武林,在第二部中,幾位參與書展的作家們各自闡述了自身對於文學的看法,訪問末都以「一切以喜劇開始,將以……結束。」收結。這些說法除了像是觀看快轉的植物生長紀錄片般見識一座座山頭森林的興衰演替外,似乎也隱隱呼應著黑格爾所言「歷史上的一切偉大的歷史或人物都會出現兩次。」而馬克思補充的後話:「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則是喜劇。」那麼,文學的終焉又將孰喜孰悲呢?並且,為什麼是以喜劇開始?這意味的是顛覆,抑或是他所身處其中並隨之殞身的文學叢林本就是歷史的重複?一如書中的貝拉諾承繼了已於1920年消亡於沙漠中的內在寫實主義,這個再生、重生的文學團體,從開始便帶著「倒退走」的鄉愁氣味,並且可以說他們自我作古地試圖背負與理解所有拉美人流離的宿命(書中貝拉諾說了一個小故事,他們太孤獨了,以至於不知道要往哪裡走 ):時間上,書中人物歷經了 1968 年墨西哥自治大學的學運(這位事發時躲在文學院廁所裡的「墨西哥文學之母」會在《護身符》中再次出現)、 1973 年的皮諾契政變(十年後的1983年,一群人在九月十一號悼念這個日子), 1985 年的墨西哥大地震(發了瘋,或眾人以為發了瘋的金姆問起是否有親友死在了這場大地震中);地理上,他們走遍了墨西哥、西班牙、美國、以色列、賴比瑞亞、巴黎等地,甚至窮索了墨西哥北部的每一吋土地。這並非線性歷史或有旅途終點的公路小說——或許這就是博拉紐採用如此的破碎書寫方式原因之一——而像是一艘困在不知長短,所見茫然的暴風雨中小船中所見所錄的景象,風浪中博拉紐拋下了無數根針,試圖定住並理解這個時空,卻只能無止盡的逼近一個並不完整的圓。或許也是因為如此,他選擇留下了謎團般的數字予讀者繼續猜想,直到他啟示錄式預言的2666年到來,畢竟「一切以喜劇開始的,終將以一個神秘的題目結束。」
Home
關於托海爾
討海人團隊
最新公告
觀點View&Sight
主題企劃
>
長路 沒有指南
身體 地圖
複雜的 終極目標
離家 太遠
長腳大象 與他背上的王國
重構 傳統
窺探他人的 成長遊戲
重組 人工蝴蝶
陽光 棄站
類型評論
>
文學評論
>
投針實驗與逝去的武林——讀羅貝托・博拉紐《狂野追尋》
身體工作者
敲打內裡的回音——讀馬可斯.塞基《異能時代》
重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與 米蘭昆德拉「誤解辭典」
詩意的展房
重新成為 異鄉人 ——讀鄧湘漪《流亡日日》
兇猛的 童年
執念與拼圖——小冰是不是寫詩超快速的超現實主義詩人?
時間中的一首歌:科幻小說中的廢棄物種階級
時事評論
>
時代異動下的〈綠島變奏曲〉
想要觸碰妳的核,勝於妳的殼
催生智慧的方式——學思達國文教師的挑戰與回應
無處可逃的人生
空間,一種語言——失語的溝仔尾
乩身老爸 觀音老媽
在貧窮童年的窺探中,遇見更多觀看的可能
生態的另一種可能:環境型態的多元重組
遺忘的樂園
影像評論
>
公路 沒有盡頭——鍾孟宏眼底的臺灣:《一路順風》
青春的鳴哨
意外?抑或本意——《超時空要愛》中的關公
結束,就是我的 開始:關於安哲羅普羅斯的《鸛鳥踟躕》
《三國之見龍卸甲》的悲劇英雄與「卸甲」
記我與(TAI)身體(劇場)的心得
老闆轉大人:電影、小說《侏儸紀公園》的哈蒙德
《明日邊界》的戲謔死亡
歸來已非當初——活屍題材電影中的「前」女友
主題講座
三月主題:時/空的在地轉譯
>
壯舉·浪遊·不可見的田野──試談台灣海洋文學的在地實踐
紙上漫遊──旅情推理的魅力與地域文化意象傳播
相隔近一千八百年的「歷史」碰撞──港片《超時空要愛》(1998)與三國ê
被恐懼的鄉土與城市——當代台灣大眾文學中的玄異與恐怖敘事
四月主題:神話傳說的創造與再創造
>
神話傳說的追尋與失落:臺灣原住民樂園神話呈現的原始渴望
神話傳說的再詮釋:論奇幻作品中的古老元素
奇談就在你身邊:當代神話與新傳說的創造
神話傳說的沃土:經驗與想像
五月主題:土地經驗與認同
>
地方·經驗·小人物:五味屋的五味雜陳
在地青年文化觀察:旅行X工作X學習
before I Leaf 「葉宿邂逅前」
「又愛又恨,就是最愛」——個人花蓮學的寫作實踐
我們都是花蓮的「討海人」:土地經驗與認同 青年座談
六月主題:搖滾樂的在地經驗
>
舶來的搖滾怎樣在地生根
淺談台灣搖滾樂的發展史
吉他英雄的面具:搖滾樂的視覺傳播
九至十月主題:日常 vs 觀光
>
我的日常想像:豐田生活裡的「正港」空間
「1/1440」——日常敘事的可能性
我與阿嬤的日常對話
變遷中的城市:城市、觀光、正港性
玉里璞石藝術館小廣報發布暨座談會
十一至十二月主題:請勿攜帶…
>
請勿攜帶「基模子」
在我們離開書店以前,請攜帶閱讀時光
請勿攜帶有色眼鏡? 性別、種族與機場安檢
貓貓狗狗同樂會,請攜帶零食罐罐—— 花東原創生活誌採訪分享
一月主題:進書店,帶走一本書
>
進書店,買一本屬於你的拉拉故事回家
生活的智慧提案
如果這都不算愛——情愛欲望的一百萬種模樣
三月主題:在場
影音專區
友善連結
聯絡我們